移至主要文字

美術館的故事

一把砂

大塚國際美術館初代館長
多虧各界鼎力支援,大塚製藥創立75周年紀念事業之「大塚國際美術館」才得以平安設立。想當年我5歲,父親武三郎創立了大塚製藥,他把我扛在肩上帶去參觀工廠。因為廠房跟父親師傅的比起來實在小,我就問父親說:「爸,我們家工廠就這麼小啊?」他回我說:「呵 呵,現在雖然小,但不久後我會讓工廠發展得比師傅的更大。」父親的話至今依然在我耳邊迴響。感覺似乎是不久前發生的事,但其實已經過了75年了。


回報德島縣的一把「白砂」

自從我們著手開發美術陶板至今已有27年了。當時我是大塚集團各公司的社長,在集團旗下企業大塚化學擔任技術部長的么弟大塚正富 (現為地球製藥株式會社社長),帶著技術課長板垣浩正(現為大塚omi陶業株式會社董事長)來找我,在桌上放了一把砂後對我說
 
「社長,我有事相求」。
我問他說「這砂子怎麼了?」他說這是鳴門海峽的砂。
 
我們的工廠面向紀伊水道,白色的沙灘一直延伸到海峽,這就是白沙。 「實際上,我們計劃用這些沙子來製作瓷磚。這些沙子被收集起來作為混凝土的原材料,然後用輪船卸到大阪或神戶,在那裡按噸出售,用於建築用途。但是,如果將其製成瓷磚並按片出售,它將成為非常有價值的產品,這對德島縣和大塚都有好處。所以我們非常想與瓷磚進行許可和溝通,獲得這些白塚縣的許可並製作。

當時他們兩個已經下定決心,如果大塚不做就要辭職,這讓我很佩服。於是我立刻去找當時的知事武市恭信先生,並得到他的認同。

創立技術卓越的「大塚omi陶業」

之後我們在鳴門工廠設爐,開始製造磁磚。從小片磁磚做到大片磁磚,最後連1公尺四方的大型磁磚都成功做出沒有一點歪斜或破裂,作20片就20片都是100%合格的商品。

陶瓷器製作是越大越難,更別說要不偏不瑕地製作1公尺四方 的陶板,更是非常艱困的任務。當時就連美國20片中都會有19片不良品,合格的只有1片,可見我們技術有多優秀。但我們不滿於此,為了獲得更高度的製造技術,我們與滋賀縣信樂町的近江化學陶器株式會 社(當時社長奧田孝先生、廠長奧田實先生[現大塚近江陶業株式會社社 長])合資成立新公司,即大塚近江陶業株式會社,由我擔任社長。

迎向轉機,全球首度成功

然而,大家知道,公司成立的1973年,正值石油危機,油價暴漲12倍,出現了所有建築施工陷入停頓的非常狀況。雖然我們成立了公司,但卻無法營運。
 
當時,全體幹部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通過在陶板上作畫,向藝術邁進”,從創作尾形光琳的《菖蒲》開始。畢竟,1 公尺乘 3 公尺的大陶瓷板可以毫無損壞地燒製,所以只需要將其中幾塊排列起來即可。
之後我們雖然能製造更大型的美術陶板,但為了追求完成度更高的美術品, 不斷燒製、銷毀,日復一日地鑽研努力。研究顏色的無止境的路就此開 展。
我們可是開發了將近兩萬種顏色。原本運用陶瓷器以原始尺寸複製美術品,尤其是畢卡索和米羅等國際大塚的知名畫,這樣的嘗試不只日本,就連全球都前所未見。而大塚成功開發了這種大型美術陶板。


全新契機

另外,1975年,我因簽訂大鵬製藥抗癌藥合約前往莫斯科時,在市郊的一座墓地參觀時,看到赫魯曉夫的墳墓上躺著他的照片,另一座墳墓上則擺放著在戰爭中犧牲的蘇聯士兵和護士的名片大小的照片。
赫魯雪夫的照片大概跟日本賣的雜誌差不多大,不過材質當然不是磁磚,只是普通的 相紙,表面雖然有塑膠層保護不怕雨淋,但阻擋不了紫外線的侵蝕,雖 然他才剛去世不久,但是照片已經因為日曬而泛黃褪色。
這時我突然想到,如果能把這照片燒在陶板上,那將多麼美麗,而且能長久保存、永不褪色。

有道是「虎死留皮,人死留名」,但能留名者古來稀。而用照片 陶板留下自己的樣貌,任何人都辦得到。
任何人都辦得到。 以前載滿中國景德鎮與日本有田燒瓷器的荷蘭商船,在回歐洲的路上遇到暴風雨,於印度洋不幸沉沒。幾百年後打撈上岸,陶瓷器類的色澤都還保持著當年原貌。當時的陶器大概是以1,000度燒成,而我們的美術陶板則是透過特殊技術,以1,300度的高溫燒製,即使過了千年、甚至是兩千年,想必都能保持原樣。 
 
提到自己的祖先,我最老只記 得曾祖父,曾祖父之前的列祖列宗我都不認識了。我想大塚也跟我一 樣,這是因為他們沒有留下照片。同樣地,日本天皇陛下的祖先神武天皇、天照大神,後世的武田信玄、上杉謙信,亦或是織田信長、豐臣秀 吉、德川家康、毛利元就等武將,都只有肖像畫而沒有照片。但是如果 他們的實際樣貌能用大塚的照片陶板燒起來半永久地保存,我想日本的 歷史應該會有所不同。
  
我們有為後世記錄當今日本樣貌的義務,慎終追 遠,「祭祖盡孝」也是我們做子女的職責,所以才應該要不論彩色或黑 白,製作漂亮的照片(肖像)陶板留下來。

創立大塚國際美術館 ~對德島致謝~

成功製作大型美術陶板與照片陶板時,適逢大塚創業50周年,當時雖有提案不應該只有我們獨享,而要做一些能流傳後世能和大塚共享的作品,但還未實現,父親就在80歲的時候走了。
 
從那時起已經過了25年,我們從戰爭結束時僅有的17名員工發展到今天的23,000名員工,其中德島縣有7,000名員工。為了表達對德島縣多年來對大塚的支持的感激之情,我覺得有必要在德島建造一座博物館,作為我們 75 週年紀念項目的一部分,這符合我父親的遺願,也反映了我自己的感受。於是我們在現在的所在地鳴門海峽創立了大塚國際美術館,我們的想法是建造一座只展示西方名畫、讓所有人都能欣賞的博物館。

變化的色彩 ~永遠保留真實樣貌的陶板名畫~

工事如期進行,超過一千件的展覽作品,總算是完成擺設,美術館也平安迎接開館之日。本館展覽以東京大學副校長青柳正規先生為首, 以向各類學生施教美術為基礎概念,從古今西洋名畫中精挑細選出的上乘作品,希望各位能夠用心欣賞。
 
如果有學生到這裡來看畫,未來蜜月旅行的時候再到國外看看實際作品,這將是我們的萬幸。

畢竟這幅畫是陶瓷做的,所以根本不會有任何變化。真正的繪畫會隨著時間而變化,所以我認為 50 年或 100 年後,實際繪畫和傑作陶瓷板的顏色和外觀自然會有所不同。然而,我們想要將這些真實的圖像永遠地傳達給後代,並將它們作為遺產保存下來,這就是我們決定建立陶瓷板傑作博物館的原因。 

各位觀覽時如果發現錯誤,也 請不吝賜教,我們將虛心訂正,以求在一千年、甚至是兩千年後都能透 過美術館貢獻德島、貢獻人群。

以上簡單透過「一把砂」說明大塚國際美術館成立之淵源,希望各界能多多給予支持及指教。謝謝。 

1998年3月
大塚國際美術館初代館長
大塚正士(故人)
(大塚集團公司原董事顧問)

迄今為止的補充展覽

■2003年4月25日*5週年紀念活動
列奧納多·達·芬奇,《最後的晚餐(修復後)》(義大利聖瑪利亞感恩教堂)
 
■2004年4月29日 
維梅爾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荷蘭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
 
■2007年4月1日*10週年紀念活動
米開朗基羅西斯汀教堂天花板的完整複製品(梵蒂岡西斯汀教堂)
 
■2014年10月1日 
梵谷幻影《向日葵》(1945年毀於兵庫縣蘆屋市的一場大火)
 
■2018年3月21日*20週年紀念活動
梵谷《向日葵》(私人收藏)
梵谷《向日葵》(德國新繪畫陳列館) 
梵谷《向日葵》(英國國家美術館) 
梵谷《向日葵》(日本SOMPO美術館)
梵谷《向日葵》(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
高更《梵谷畫向日葵》(荷蘭梵谷博物館)
 
■2018年11月3日 
梵谷《前往塔拉斯孔路上的藝術家》(1945年失踪,德國馬格德堡)
 
■2019年3月30日
以色列的《站在文森梵谷向日葵前的女人》(荷蘭梵谷博物館)
 
■2019年4月20日 
維金納琴旁的女人(英國國家美術館)
 
■2019年10月1日 
維梅爾《地理學家》(史泰德博物館,德國)
維梅爾《手拿酒杯的少女》(德國赫爾佐格·安東·烏爾里希博物館)
 
■2020年4月21日
李奧納多·達文西"抱住白貂的貴婦人"(charutorisuki美術館(克拉科國家美術館分館),波蘭)

■2023年3月14日*25週年紀念活動
梵谷《夜晚的露台咖啡館》(荷蘭克勒勒-米勒博物館)

■2023年7月11日*25週年紀念活動
維金納琴前的女人》(英國國家美術館)

■2023年10月7日*25週年紀念活動
維梅爾《音樂課》(英國皇家收藏)
返回頂部
- >